我是第一屆華語導遊,二○○一年拿到執照到現在,老實講收入只能算是勉強可以餬口。
前些年,大陸團雖未全面開放,但藉交流、觀摩之名來台的仍如過江之鯽,因為團費給的實在,客人食宿、行程都由邀訪單位安排妥當,所以有一定的品質。後來陸續開放第三類和第二類陸客進來,參訪團瞬間變少,清一色全是觀光團,我們的好日子也沒了!國內旅行社競相爭逐客源,團費被砍得每人每天不到三十美元,甚至還更低。去年實施所謂的A、B、C三級制,也就是一百二十、一百及最低八十美元團費,根本就是個笑話,沒有一家做得到,大家都在做賠本生意,為了彌補損失,於是乎住店從四、五星級降到二、三流旅社,半夜還能跑出老鼠來;於是乎八百台幣可以包一桌餐,汽水飲料得自己買;於是乎參觀景點可以蜻蜓點水,進店購物可以磨蹭老半天;於是乎一、兩千元的茶葉可以賣到三、四萬元,大理石也能當成玉來賣…。可以想見,客人回去打開包裝盒,一定會臭罵一頓的。
客人向我抱怨:「你們這一次性買賣,下次叫咱們怎敢再來?真的是不到台灣終身遺憾,來過台灣遺憾終身!」老實講我也不想啊,但業界削價競爭的結果,苦了自己、累了客人、壞了台灣名聲,根本就是三輸。
此外,七月起陸客將大舉來台,也得問問台灣老百姓,心理建設好了沒?
一方面,陸客飯量奇大,台灣米又十分上口,招呼吃飯倒也省事,到餐廳先上來一大鍋飯準沒錯。而且內陸的客人對海鮮可是愛到最高點,螃蟹、龍蝦一上桌,什麼問題都沒了。陸客又超愛唱歌,酒足飯飽之餘會順便唱個卡拉OK,簡體字的歌本準備沒?
另一方面,陸客好抽菸、好吐痰,機場如此,飯店如此,在路上更是如此,公共場合得隨時準備著菸灰缸,旅館房間也是必備,免得把被單都給燒了。陸客上廁所不習慣關門,男女都一樣,以後在捷運站不小心打開門,可別嚇一大跳。
兩岸用語也有差異,搭公車他們叫「公交」、民營車叫「私交」、高架橋叫「立交」、口香糖叫「口膠」;早上的morning call是「叫床」;奶精叫「咖啡伴侶」;「電腦」叫「電子計算機」;人才外流叫「腦流失」;叫計程車叫「打的」;還有自助餐叫「分餐」;生啤酒叫「扎啤」;奧運叫「奧賽」;出了事找警察,他們非要找「公安」…,遇到緊急事故時還真是雞同鴨講,有理說不清。
陸客不是洪水猛獸,只是暌違數十年,雙方認知差距太大,如何填補鴻溝、化解誤會,馬政府開放之餘應有所準備,我國人同胞也必須有著理智和友善的心。
以上,是一名導遊的小小心願!
(作者現職導遊)
□ 〔 資料來源: 自由時報 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