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鄒景雯/特稿
中國官方的ECFA評估報告已經出爐了,而我們這個政府不立刻把這個最新進度、重要變數納入決策模擬,卻公然在國人面前搬石頭砸腳、前後自我矛盾,這樣的團隊不稱為「出師未捷身先死」,還真不知該怎麼形容!
馬英九昨天在國民黨中常會刮行政院的鬍子,他說「政策未定案前不要輕易發言」,這句話講得不錯,例如ECFA這檔涉及台中兩國的貿易談判對弈,同樣豈容胡言亂語?但是上行下效,眼前馬上又出現兩個新的惡例。
一是海基會的刊物,為要宣揚江丙坤歐洲行的業務關聯性,卻意外暴露了WTO對ECFA的態度,文中引述世貿副秘書長辛赫的立場有幾個重點,其一是希望兩岸在GATT第廿四條的規範下進行,其次必須不傷害其他WTO成員的貿易條件,其三為ECFA磋商過程要透明,最後更期待兩岸能提升WTO的運作成效。這四點與其說是「樂觀其成」,不如總結為「相當關切」。
GATT第廿四條是什麼?就是相關國在簽訂相關協定時,關稅與其他限制法規的取消應延伸到所有貿易,易言之,ECFA的開放必須涵蓋大部分貿易和服務部門,若此,台灣如何主張排除農產品、工業產品?甚至只拿好處、沒有壞處?即使中國私下要給甜頭,可能就會觸及傷害其他WTO成員以及過程不透明的疑慮,而要提升WTO的成效,當然是在WTO的架構下以會員國對會員國方式解決。
事實上,以中國商務部的報告看來,已經不存在台灣只拿好處的「單行道」,那麼海基會這篇文章強化開放必須是「雙向道」的意旨,不是在拆馬吳政府的台嗎?如此「白手套」真是居心叵測。
由此看昨日勞委會公布的就業市場影響研究,豈不成了廢話一堆?其中所謂對台灣最有利的「中國全面開放、台灣不開放農產品市場」評估,可增加十二.五萬個就業機會,GDP可望增加○.八二四%,事實上根本不會出現,不僅老共沒這個意思,海基會也已幫忙在敲邊鼓了。
當然,有一種情況是,老共現在喊高價,最後願意給台灣「最佳條件」,那麼它提報WTO時,必然會比照香港CEPA定義為「這是一個國家境內的安排」,到時我們準備裝聾作啞嗎?
更關鍵的是,這篇報告設定了四個情境,全都是以「東協加三」為前提,而明年一月生效的是「東協加一」,並非「加三」,南韓與日本尚在剛完成或正進行可行性研究階段,與馬政府非趕在明年簽、「不簽就會死」的急迫性完全是兩回事。
該問的是,勞委會為何不就擺在眼前的「東協加一」為評估的情境條件呢?是不是東協這幾個國家得出來的結果對我無傷大雅呢?
這個令人徒呼負負的政府,能夠代表二千三百萬人去談判嗎?實在汗顏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