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

自陷「囚犯困境」

才華洋溢的經濟學家約翰?納許(電影「美麗境界」即描述其故事),因對傳統亞當斯理論,「每個人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,總和起來,就是社會最大利益」有所疑慮,終推演出一套賽局理論的「囚犯困境」。這個過程,用來探究台灣最近政權輪替所遭逢的空前困局,或有若干啟發。

納許所稱的「囚犯困境」,大意是說有兩個嫌犯被抓進牢裡,但因司法公權力尚無確切證據可將其定罪,因而分別向共犯甲、乙施以心戰喊話:「你若認罪,可輕判五年,若不認罪,等到另一人供出你的罪行,會被重判十年」,嫌犯心想若不認罪,被供出的風險極高,最後兩個人都認罪了(即追求個人的最大利益),分別被判五年(也可能被判十年),但若兩人能口徑一致否認犯罪到底,其實都是會無罪獲釋的(即社會最大利益)。「囚犯困境」證明每個人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,並不見得會獲致社會最大利益,箇中玄妙,頗引人深思。我們從約翰?納許所舉的囚犯實例,可發現問題的癥結其實在於資訊失衡與資訊的不透明,被各個擊破;倘若甲、乙囚犯能有充分的資訊交流,其結果當然會有很大的不同。

這也就是傳播學界普遍流傳的一則理論:「最好的國家安全機制,並不是國防,而是全然正常、透明的資訊流通」,台灣社會媒體生態失衡、資訊流通偏頗而幾近窒息,由來已久,迄今國家無法正常化,國號仍冠上「CHINA」而不引以為恥,即為一個顯著的惡果。拜統派媒體始終占社會近八成強勢之賜,「逢李必反、逢扁必反」自不待言,今年一場總統大選,當反扁風潮發展到極致,加上國民黨黨產效應催化時,社會的資訊流通其實已被有效壟斷,「囚犯困境」因而出現,馬英九大贏謝長廷二百多萬票,社會放棄了治國能力較好(選前民調)的謝長廷,正是約翰?納許對所謂「社會最大利益」的嘲諷。

馬政府以揮灑中國牌來形塑執政價值,其實也是資訊偏頗下的「囚犯抉擇」,因為向中國毫無保留的傾斜、諂媚,乃是掌握資訊通路的統媒,為了反李、反扁、反本土,以及為了媒體個別短線商業利益,所鼓吹的一種偏頗的價值觀,再由馬政府照單全收。而這種因資訊偏頗所擬定的關鍵政策,在短短的一個月,已證明並不能解決經濟問題,反而衍生更多的失望與不確定感,股市至今仍在瘋狂下跌,即是最敏銳的廚窗反應。換言之,當統媒一味的將對中國百無禁忌的開放,視為一帖百憂解或經濟的萬靈丹時,已種下囚犯困境的因,非理性辱罵前朝「鎖國」(並非事實),再由馬政府快樂接收成果,形成執政方向,則社會已難避免苦果。

囚犯困境的例子,也同樣出現在日前宣布將大幅縮小規模的昔日大報中時身上(最終可能息燈),因為長時期採行親中反台走向,而根本放棄早年自由派精神,到最後很輕易就被唯一倡本土價值的自由時報打敗,往日的第一大報雄風,如今卻奄奄一息,大抵也是對「社會最大利益」的胡亂詮釋所致;其第二代老闆掛在嘴邊的「反台獨」,更和今日執政的馬英九不相上下,我們要擔心的是,台灣這個國家,到最後會不會步上「中國時報」日漸萎縮的後塵。

資訊的不對稱,導致囚犯困境的例子,也顯見在近日政大「不續聘」莊國榮事件上。政大的校評會,因全然接收統媒所賦予莊國榮的卑劣偏頗評價,就喪失了學術獨立判斷能力,一則不計量莊的教學評價(學生普遍對他好評),一則渾忘校方曾以學術自由之名,破格聘請馬英九去任教。總之,政大若有追求學術自由的共同意志,本應將政治干擾與媒體干擾勇敢排除,以維護一塊「淨土」,而不是自我精神戒嚴,以「過街老鼠,人人喊打」的陰影,輕易下了驅逐莊的決定--當年的美麗島事件諸君子,就曾是社會人人喊打的「歹徒」,但時至今日,當時喊打的人,不是全都愧疚不已嗎?尤其當莊被藍綠政治支持者都厭惡時,學術淨土的「庇護」價值更應適時浮現。

總之,我們社會已自陷「囚犯困境」,解決之道,更有賴知識分子的醒覺,否則我們只有眼睜睜看著「社會最大利益」,逐漸流失。

□ 〔 資料來源: 新台灣新聞周刊 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