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

誰來呵護本土?

本土政權原有二十年傳承的痛苦及價值意涵,但陳水扁在二○○四年開始加以裂解,終導致馬英九坐收漁翁之利,正式加以終結。從這個痛苦中出發,我們才能將希望的種子,傳給下一代。

二十年的本土政權,終於在陳水扁時代正式終結。很多人在探討馬英九選贏謝長廷的原因,其中「民心思變」是最常被提到的變局因素,但似乎也有邏輯破綻;因為若光是要變,謝長廷和陳水扁政治風格及政治哲學顯著不同,選擇謝長廷也具有「變」的意涵,且謝長廷有亮麗的高雄市政績支撐,似乎不應該因為民心思變,就一古腦去支持國民黨的馬英九。

馬英九當然有他特殊的個人魅力(長相),但謝長廷的機智、幽默與哲學信仰,卻是馬英九所遠遠不及,因此在個人條件上,算是打成平手。可是若從「本土政權」的價值及意涵來探討變局,答案就會更為清晰可見。本土政權的建構始自李登輝,乃相對於國民黨外來政權而言,當時李登輝因蔣經國猝逝,意外接任總統,此後與外省權貴為主的黨、政、軍、特、媒集團,展開長達十二年的各式權鬥,有人稱此集團為非主流派,馬英九也是當中的成員。李登輝幸賴個人精明的判斷及堅毅不拔意志,再加上剛成立不久的民主菁英合組的民進黨,或明或暗協助,終能化險為夷。公元二千年李登輝卸任總統,政權和平轉移給選舉出線的民進黨陳水扁,當時非主流派的支持群眾悲憤異常,徹夜包圍李登輝任主席的國民黨部,要找李登輝算帳,身為首都市長的馬英九,一度還被群眾推選為代表,要赴李登輝官邸找他「理論」;本土政權的傳承被非主流視為國仇家恨,於此可見一斑。

首次執政的民進黨及陳水扁,因受到媒體解釋權的制約,對本土政權的傳承意涵懷有若干排斥感,只深信自己是因民主功績而取得政權,因而忽略非主流集團的龐大勢力,也被李登輝採若即若離態度,幸未達反目檯面化地步;在二○○四年的連任之戰,由李號召的牽手護台灣運動,將本土政權的意涵,以各自詮釋的滲透力量,深入人心,終而成功,本土政權進入新的盤整階段,非主流派的抗爭,轉趨激烈。

連任後的陳水扁,對本土政權的本質、體質的認識,開始顯現一種輕忽,甚至加以撕裂的粗暴態度。他在當年年底的立委選舉,對台聯採壓制策略,繼之與李登輝公開反目,無厘頭的當權傲慢,形同宣告本土政權意函的崩解,因而誘引更多非主流勢力浮上檯面,開始進行斬首策略(第一家庭形象遭攻擊、國務機要費案等)。陳水扁在本土政權進入新的盤整階段,非但未善加調理「加持」,反而將生態打亂,「贏的方程式」也因此遭到毀壞,其後發生的社會普遍的厭惡扁政府,縣市長慘敗、立委大敗,以及謝敗給馬,可以說都是生態失衡下的產物。陳水扁對本土政權意涵的傲慢輕忽,不僅出現在與李反目現象上,他對後來初選出線參選總統(肩負延續本土政權任務)的謝長廷,也常加以折磨削弱政治能量,傳誦一時的「長扁傳奇」,備受打擊,等到進入總統選舉階段,再試圖去修補李登輝、謝長廷的關係,圖「生態圓滿」,為時已晚。

總之,勉強延續二十年的本土政權,在馬英九取得政權後,已宣告中斷。民進黨現在形同一艘退潮後擱淺的船隻,昔日那些不顧身家性命,與外來政權奮戰近三十年的民主鬥士,個個瀕臨人生崩潰邊緣,看了令人忍不住要抱頭痛哭。然而這對那些在選戰後期大量加入支援的年輕人,是公平的嗎?立委選舉大敗後,謝長廷或許已預見總統大選結果,轉而將民主希望寄託下一代,因而有青年參與後期選戰的主軸設計,造成一股風潮。問題是眾多青年才剛見識到民主的傳承意涵,就走進幽黯的隧道,真是情何以堪?

未來馬英九主政的台灣,台灣意識將漸喪失蓬勃動力,乃可預見,取而代之的將是馬氏施捨式的纏足「本土意識」,而八年來為台灣發聲的少數大眾傳播媒體,也將逐漸改變為本土發聲的價值觀,則我們的下一代,這些純真可愛的年輕人,又將如何迎接挑戰呢?謝長廷才剛取得青年的信任與欣賞,就要依諾「退出政壇」,這樣的決定,對青年們頓失依靠,又是何等的殘忍?總之,這是一個青年需要打氣的時代,而不是傳承者就此銷聲匿跡的時代─只要我們不放棄,我們就永遠有希望。

□ 〔 資料來源: 新台灣新聞周刊 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