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

謝長廷一定要當選總統的理由

第一部分:檢討、反省

 綠營在經歷過立委選舉幾近崩盤的震撼後,有官職的政治人物,終於開始思考過去七年多的執政,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(當然,也有人開始思考下一步,是不是該「跳船」求生了?)

 面對選戰失利,有人指責(註1)少數政務官,胡亂說話,應該為敗選負責。這種「指責」最為膚淺,同時自己對黨內同志的指責,再一次被媒體拿來操作,替對手的總統選情加分.

 有人心灰意冷,要去跳海(這當然是自己選前催票用的「承諾」──要不要遵守,該不該遵守,當然見仁見智)媒體又拿來操作一番,作為藍營無法「熱烈、大肆」慶祝的情緒出口替代品。

 有一些早已叛逃,或是選前沒多久叛逃者,則再來「倒打一耙」──看吧!我是先知,早就警告過你們,這樣被深綠「綁架」,對選情絕對不利──這種人,利用自己過去身在綠營所獲得的情報,踩著過去同志的血,先在藍營地盤,搶佔一塊灘頭堡──綠營最要擔心這種政客,因為他們可能帶走部份淺綠的票,再打謝長廷一巴掌。

 支持者則有好多種反應,純粹的情感支持者,有的信心全失,和在立法院的版圖一樣崩盤,發誓不再碰政治。過去,他們在替綠營拉票的過程中,「光榮感」漸次遞減,現在敗選,不但清楚知道即便謝選上總統,也已經是跛鴨,更覺得被抹黑成支持「貪腐」,過去幾年的顏面無光,竟然沒有洗刷的機會。

 理性的支持者,有的找理由,例如小選區制度,先天(註2)對民進黨就不公平,媒體(註3)的偏頗,國際油價和原物料長期漲勢所導致的通膨,等等。

 比較有批判力的支持者,批評民進黨執政八年,政績卻只能維持基本盤,批評阿扁「無能」約束自己的女婿和親家搞內線交易,讓藍營有機會火力全開,把阿扁的統治合法性全搞垮,任內的時間只能耗在自清滅火。

 政治人物,支持者還有很多層次高低不一的反省、檢討,無法窮盡。

 總而言之,民進黨執政,政策上幾乎忘記照顧原先最堅定的支持者:工農群眾,這些人大半是本省籍。

 對資本階級的處理態度,不夠細緻──對中小企業主,應該強調去中國發展,對他們的產業升級、未來的競爭力沒有好處──中小企業主需要政府的政策、策略甚至資金上的協助。對大企業,民進黨抗拒不了壓力,忘記「資本家」才是真正「無祖國」(註4)。

 選舉戰略上,也沒有特別照顧剛取得投票權的大學生,剛畢業、起薪很低的社會新鮮人,找不到適合伴侶的年輕人,剛結婚的無殼蝸牛,剛生小孩的年輕夫妻,等等。換言之,政治層面上,過去的基本盤鬆動,也沒有開拓新票源。

 選舉策略上,在沒有掌握「歷史詮釋權、教育文本解釋權、媒體優勢」的情況下,過度操作省籍議題,忽略不同省籍通婚的結果,大部分本省籍配偶(註5),比較會為了家族或家庭和諧,放棄爭論(註6),選擇遺忘或忽視國民黨是外來政權,曾經屠殺、鎮壓、收買台灣人的事實。

 第二部分:為何謝長廷必須當選

 中國國民黨挺大資本家,是他的政黨屬性,歷史上一向如此,會在國共鬥爭中輸掉中國,就是明證。來到台灣,有沒有轉變呢?蔣經國搞「平民化」、「催台菁」,宣稱要轉型成「全民政黨」,卻不徹底(註7),最後也沒成功,也因此,當鄧小平搞經改,強調「一部份人先富起來」的表象之後,「反共」當然就不再是國民黨的神主牌──「反共」,也不過就是中國國民黨敗退台灣後,要形塑「統治正當性」的幌子。

 所以,當中國國民黨藉著台灣的民主初生期,透過「民主內戰」成功反撲之後,最有可能「賣台」。

 一般討論「賣台」,多著重於政治層面,認為中國國民黨會直接宣布和中國統一,也就是全面投降,我卻不這麼看。

 我認為,中國國民黨並不笨,他們會部分賣台,而且賣得很有技巧,就像英國賣掉香港一樣,一般人既不容易警覺,也沒有能力反抗,香港資本家則見風轉舵,而且早就投共,從中牟利。

 台灣的大企業主,過去和中國國民黨關係既深,甚至後期已進入中國國民黨中央,形成統治階層的主軸,中國國民黨也因此無力真正的本土化。

 本土派(中國國民黨時期、台聯時期的李登輝,加民進黨的阿扁)曾經試圖和台灣本土企業結合,以深化本土化,可惜,戰略上都無法對抗中國對台商採取的磁吸策略(註8)。

 必須了解,台灣的企業規模,八九成是中小企業,這就和南韓以「國家資本」養出的大企業不同,必須有本質和型態上,完全不同的發展策略。作為5、60年代,搭上「世界分工體系」順風車的台灣經驗,不僅是指勞力密集,低技術,資本相對較低的中小企業,構成以「出口導向」為主的,「單打獨鬥」(註9)的發展模式。

 試圖複製所謂的「台灣經驗」到中國,有兩項根本錯誤,朝野藍綠拉扯,讓原來的政策偏頗,更加深問題的嚴重性。

 A‧中國國民黨或明或暗,鼓勵台商到中國,複製「台灣經驗」,對台灣產業升級,不但無益,反而有害(短多長空)

 前面說過,台灣的中小企業,缺乏研發能力,要競爭,只有繼續尋找成本低(勞工、土地、原料)的生產基地,中國不過因為過去所謂「同文同種」的錯誤教育,成了兩岸情勢表面緩解後,台商的首選。中國最近修改勞動合同法,上萬家台商面臨危機,深圳、東莞已經有上千家台商倒閉(註10)台資未來一樣要到處(如越南?)尋找低成本的生產基地,永遠只能是惡性循環──更糟的是,貽誤台資企業產業升級的機會。

 B‧民進黨沒有站穩原先工農為主的立場,力抗大企業主的壓力

 台灣有沒有資本規模比較大的企業,當然有!但是,這些企業真是靠單打獨鬥,自己拼來的嗎?顯然不是!沒有中國國民黨時期,講好聽是放任、講難聽是放棄「中小企業」,特許保護、扶植大企業的政策偏頗,就不會有現在,政治上長期傾向國民黨的財團。(台塑、長榮的翻臉,難道還不清楚?)

 民進黨試圖從工農政黨(或至少是工農支持的小資產階級民主政黨),轉為「全民政黨」,以利「本土政權」長期執政,卻忽略財團的「資本階級屬性」,以為只要企業家是本省籍,就會支持本土政黨,這種錯誤的期待,最讓深綠選民失望──面對可以「落跑」的情境,資本家才真正是無祖國啊!

 簡言之,戰略的失策,讓民進黨在兩方面:一、促進產業升級,二、納編本土資本勢力,同時失利。

 唐雅君被具體求刑5年半,反映的正是中小企業主(無論製造業或服務業,資本額都不算太大)盲目投入中國市場,原因大半要歸咎統派媒體配合中國國民黨的意識形態炒作,造成企業主在尋找出路(註11)的情況下,對情勢的誤判。

 第三部分:從0112到0322催、拉票策略

 A‧要告訴年輕人的是,在「全球化」壓力下(尤其在現在的WTO架構下),兩岸勞動力,遲早要從台灣單方面的「遷廠以就勞工」,變成逐步開放雙向交流。如果這種趨勢為真,民進黨最能抵擋中國的壓力,這有兩方面──

  1.民進黨比較傾向支持本勞利益(註12)。
  2.中國國民黨執政集團,和可以隨時落跑的資本家是一掛的。

 B‧要告訴剛畢業的大學生或研究生,找不到工作,或起薪很低,根源就在中國國民黨鼓吹認同中國,造成產業西移,內需市場嚴重萎縮。

 C‧要告訴找不到合適伴侶的未婚女性,「兩岸共同市場」一成立,「台灣郎」飛去中國工作的人更多,越不容易嫁出去,反之,大量中國年輕女子進入台灣,會讓她們在「婚嫁市場」的競爭地位,更低落。

 D‧中國國民黨將要開放對中國學歷的認證,簡直要置台灣的大學和其畢業生於死地。

 E‧要告訴剛生小孩的年輕夫妻,投給主張對中國全面開放的中國國民黨,就是出賣他們寶貝的未來。

 F‧對其餘支持者或同情者,強調保留民主政治的要素──「制衡」──就夠了。

 民進黨和中國國民黨的本質不同,在於它是一個真正的民主政黨,黨內有派,是它的傳統;多元價值,是它的原色。民進黨在該實施「轉型正義」的背景下,堅持民主的正當程序(阿扁甚至做過頭,放棄憲法52條,總統免受刑事追溯的保障,到花蓮地檢署接受訊問,「寧要媒體,不要政府──任內絕不會關掉任何一家電視台」),其結果是保守反動勢力,全面反撲成功。

 立委選舉的結果清楚地告訴台灣人,保守反動勢力「為達目的,不擇手段」的真面目,不只會「絕地大反攻」,萬一它重新執政,清算鬥爭,接踵而至,台灣人死無其所,絕非空言恫嚇。

 清醒吧!台灣人!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 註1:這裡說指責,算是客氣,其實就是一種說風涼話的卸責,甚至更陰謀論的說法,根本就是預謀在敵對勢力執政後的退路。
 註2:所謂的先天,其實是民進黨顧全單一選區兩票制,有利在言論市場中,消除走極端的政客──當初規劃時,不分區席次分配,許多學者力主德國的聯立制.不過,失去國會有意義的制衡席次門檻後,再來討論選區和選制,已於事無補。
 註3:民進黨執政,無視必須完成轉型正義的客觀現實,自願放棄掌握媒體優勢,務虛不務實,慘敗活該,可歎的是,本土價值復興的機會,隨之遭犧牲.可恨復可歎!
 註4:「工人無祖國」?大家現在知道,在全球化的浪潮下,資本自由流動的積會,史無前例的方便、快速.資本家才真正是無祖國。
 註5:這個論點,讀者可以批評這純粹是筆者的「偏見」──我承認,不過,這是我自己的切身經驗──本省人,比起所謂的外省人,通常要隨緣,與人為善得多,至少「得理不饒人」的情況,要少得多,更別提外省族群慣常「理不直而氣壯」,視口頭上的佔上風,為站在真理一方的表徵,因此不認錯,不道歉,遂成為他們待人處世的常態。
 註6:沒有人可以忍受天天和配偶吵架──尤其在姻親們是「鐵板一塊」,政治內聚力相當強的情況下.請想像一個本省媳婦,嫁入外省人家庭,或是本省籍男子娶一個外省老婆的狀況──說實話,讀者可以捫心自問,您的經驗,通常到底是誰,比較強勢?
 註7:中國國民黨所謂的「全民政黨」,一部分是收買台灣菁英,地方派系,另外藉全面掌控工、農會的手段,鎮壓工運農運來達成的,絕對不是民主政治制度下,真正的全民政黨。
 註8:中國對台資企業稅賦的優惠,近來已逐步取消,勞工工資的調整,下令台資企業內恢復成立工會,等等,都可以清楚嗅到,當階段性任務完成,中國正全面對台資企業,採取緊縮政策。
 註9:許多經驗研究,早就戳破國民黨「大有為政府」的假面具。大部分研究都說明,5、60年代開啟的「台灣經濟奇蹟」,重點在當時的國際分工體系,有利於當時的台灣(日本殖民統治,留下完整的基礎建設、素質高而整齊的勞動人口,是主要優勢)。當時國府設立「加工出口區」,以「出口替代」,加上「肥料換榖」,同時擠壓工農部門,固然有效利用剩餘勞動力,卻是高污染、低附加價值工業的濫觴,加上企業規模都很小,不易擁有研發能力,也許短、中期能有效累積資本,卻缺乏企業轉型的內在動力。
 註10:自由時報2008.01.18(A6版)
 註11:中小企業主尋找商機,本來就無須苛責,倒閉關廠對本土勞工影響更大。然而,媒體的炒作,無形中強化「資訊不對稱」的情況,誤導企業投資決策,難辭其咎。中小企業無論面臨經營困境,或者要在中國市場尋求「第二春」,都需要各種協助,政府一樣難辭其咎(雖然大部分責任仍要歸屬於中國政府,故意不和民進黨進行事務性談判)。
 註12:近來越來越多企業主建議,開放東南亞外勞,要和國內基本工資脫鉤,民進黨的思維卻是,除了維護國際勞工平權之外(這點,許多支持綠營的中小企業主,其實不見得贊同),應該也有保護本勞的用意。無奈,本勞寄望產業升級,對過去骯髒,勞動度大的工作,接受度越來越低,所以,以保障外勞最低工資,避免企業雇主排擠本勞的政策,不見得正確有效,反倒仲介盤剝外勞,引發問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