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台灣公論報/社論
2008/08/11, Monday
任何帶西方自由民主價值的事物,一進中國便走樣、變味。「中國特色」成為自我膨脹和畫虎成狗的瘋狂民族主義裝飾。發源於民主聖地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也是如此。中國為承攬奧運在北京舉行,什麼條件都答應,但到頭來樣樣食言。
在過去一年,以至到奧運開幕前夕,舉世拭目以待的不是各國選手在北京可能創出的佳績,而是不斷發現中國政府昏庸無能,打壓人權,粉飾太平,和飲食、空氣可能對選手造成傷害,影響成績。儘管中國使盡全力要營造崛起、壯大、穩定、和平的氣氛,但它以安全之名而進行的全面整肅、清場,卻突出奧運安全的不確定感。
一位中國人權活動家一針見血點出中國好大喜功突出的矛盾:把喜事辦成喪事,把喪事辦成喜事。北京奧運所暴露的問題,就是中國條件不足,內政不修,卻要逞強,不知以民為重,花大筆錢充胖子,結果把喜事辦得更像辦喪事。
北京取得奧運主辦權,基於三項基本承諾:人權改善、新聞自由、空氣污染問題解決。中國當局想藉奧運「宣揚國威」,標誌中國「崛起」,廣邀各國領袖來朝,利用錯誤的民族情緒轉移內部的重重困難,對國際奧會的要求全部承諾下來。
但中國的承諾不值錢,它的用語與西方的瞭解也不一致,再加上中國傳統的賴皮性格,在奧運揭幕前夕,所有承諾沒有一項實現。布希總統要給胡錦濤面子,答應以「運動愛好者」身份,要去替美國選手加油,但他對中國的作為實在也看不下去,七月二十九日在白宮接見五位中國人權活動者,包括勞改基金會的吳弘達、魏京生和維吾爾裔的熱比亞,以示對中國的壓力,魏京生更當面指出布希出席北京奧運是「錯誤」之舉。
表面上中國對言論、新聞自由及宗教活動較前寬鬆,但如果這些自由被認為威脅或有害其政權的生存,它的壓制並不手軟。事實上,「奧運安全」、「反恐」,成了中國打壓人權,清除異己的藉口。人權活動者被捕、軟禁、陷害,新聞工作者入獄,工作權被剝奪,網站遭截堵。上週奧運國際新聞中心開放,外國記者進駐,卻發現一些被中國視為敵對的網站,如有關藏獨、國際特赦協會、人權組織、英國廣播電台中文廣播及「台獨」的網路均被堵截,經抗議後部份開放。
一個獨裁專制,不顧人民權益的政權,以為選擇性的引進資本主義,讓西方資金、技術、市場與管理替他們開創製造業,賺一些錢,搞一些硬體建設,中國便崛起,世界各國就會尊敬中國、愛慕中國。但三月間西藏人民反叛,中國血腥鎮壓,立即衝擊奧運所代表的友誼、和諧、公平競爭精神,奧運「聖火」在歐洲備受阻擊,不得不幾度熄火、繞道,逃避抗議者的追擊。中國要宣傳它的「太平盛世」,卻突出其政府之不仁,受害者之憤怒。
空氣與水污染是中國的兩大問題。北京空氣污染,常年「不見天日」,不但對運動員是致命傷,更對居民健康構成嚴重威脅。中國當局解決空氣污染的措施,只有一套手法:禁。在奧運前開始車牌單號單日開車,雙號雙日開車,以減少私家車行駛;奧運期間,北京都會區工廠、建築要停工、更嚴格限制私家車禁止行駛,禁燒生煤。這些只是臨時抱佛腳的救急措施,能否奏效還在未定之天,而且奧運過後,一切恢復舊制,污染仍然持續惡化,老百姓活該。如果暫時控制空氣污染只為「洋人」,「洋人」一走,中國百姓便可以繼續受害,這是什麼「民族主義」?
中國水污染之嚴重,自己都承認百分之七十的飲水不合規定標準,這是長年累績下來的惡果,不可能以臨時抱佛腳補救,各國選手只有自求多福,有足夠財富的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便自備飲水、食物到中國。但除了飲水,用於帆船比賽的青島外海,上月居然是青苔密佈,美國媒體稱其更像高爾夫球場,而非揚帆的碧海。這種環境條件,不但不足驕傲,更當引以為恥。
為辦奧運,中國投下鉅資,在北京大興土木,拆除破舊建築,美化「首都」,來不及拆除的部份就用臨時板牆遮羞,這些投資有助於統計上的經濟成長。有些中國的經濟學者根據過去奧運的經驗,已在擔心大筆投資在用於一時的設備與建築,可能拖累中國經濟,奧運結束便出現經濟衰退,辦奧運是禍福,尚難預料。
其實,看好中國經濟,還巴不得依賴中國經濟者,全世界可能只有「中國國民黨」馬家政權。他們在盲目「民族主義」的激情下,完全無視中國自己透露的經濟困難訊息。冷酷的事實是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徘徊在百分之八左右,上海股市六月間的指數,比去年十月跌達百分之五十五,中國証券報指中國股市之跌幅已經成為「世界第一」,深圳房價慘跌百分之三十以上,商家紛紛關門,炒房地產者被套牢。
中國總理溫家寶公開承認,「今年以來,中國經濟、社會發展受到嚴峻挑戰和考驗」;胡錦濤也稱「當前世界經濟增長總體趨緩,不確定、不穩定因素增多,這不可能不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」。
對中國如此經濟環境,馬統派政府卻說要鬆綁,要台灣拼命去中國投資,要台灣與中國命運綁死在一起,要跟股市最不穩、跌幅最大、通貨膨脹遠超過台灣、房地產泡沫要爆炸的中國綁在一起,要跟辦喜事像辦喪事的國家綁在一起,那台灣人民不能不警覺,不能不抗議。台灣人被嚇長大,現在不能再被騙長大。
轉貼自台灣公論報/社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