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馬統」政府的內閣成員,從閣揆以下,真的是各有各的問題,但問題之大、之多、之複雜,非賴幸媛莫屬。然而,真正的問題不出於賴幸媛而在馬英九。賴幸媛「不幸」成為「權力鬥爭的焦點」,(《中時》社論)並不只在「台聯」;火早已燒到北京。賴幸媛引發「馬統」政治「連環套」,「馬統」如何解?這是問一?解得了嗎?這是問二。
先舉兩個實例,一在捧賴,一在殺賴。
七月二十九日「馬統」率同閣揆親訪陸委會,當然是回應前總統李登輝與台聯黨主席的「踢館」。馬的姿態十分清楚,就是藉「護賴」向李登輝宣戰及示威。李登輝公開表示賴幸媛非他所薦,更重要的是,爆「他,馬的」料:「馬統」不諱言「借將」的目的是為了阻擋黨內親中力量,讓賴當煞車皮以減緩兩岸開放速度云云。接著,台聯黨主席黃昆輝出面反「馬統」,揚言「召回」賴幸媛,宣布發動群眾抗議。馬英九之所以降貴紆尊,公開用大動作親自到陸委會去「捧賴」,一則表達不會因為李登輝與台聯的威迫而屈服,一則向李示威,表示賴已進入「馬統」領域,馬、賴一國,非李登輝╱台聯所能掌控。
問題是,「馬統」既然讚揚賴幸媛的表現「出乎意料之外」的好,那麼,為什麼又要「弱化」陸委會、奪賴之權?行政院成立「兩岸小組」,由政務委員朱雲鵬負責,賴幸媛僅僅是成員之一,「也會參與」。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強調,兩岸政策的鬆綁及具體開放措施,先送「兩岸小組」討論,開會結果由朱雲鵬與邱正雄向劉兆玄會報,再由劉揆送府、國安會討論,通過後提到行政院會。可見陸委會大權旁落,淪為執行單位,賴幸媛權力空洞化,形同「等因奉此」的科員。
「馬統」釋賴幸媛「兵權」,不是賴不聽話,而是向北京表態。「馬統」拔擢賴幸媛,「馬上」觸北京之怒。胡錦濤召見連戰,提出十六字來制馬。首句是「建立互信」;連戰早就投共,故而「信」與「不信」不在連,在馬。根據報導,北京憂慮馬起用賴幸媛,是否會改走李登輝路線?從李登輝的爆料來看,中共的質疑不見得是無的放矢。重點是,「馬統」已把所有賭注放在中國,只有仰賴北京臉色,也只有伏低做小之一途。故以「兩岸小組」取代陸委會,藉朱雲鵬替換賴幸媛,不只達到「建立互信」的要求,何嘗不是另一形式或內容的投合「求同存異、擱置爭議、共創雙贏」?求的是朱(雲鵬之)同、存的是賴(幸媛之)異,擱置的是賴幸媛爭議,共創的是北京╱馬統的「雙贏」。
援引賴幸媛,無論是為了「煞車」還是尋求「和解」,「馬統」不只使自己同時也使賴幸媛陷入「兩難」之境;以馬的個性,保護的當然不是賴,而是如何跳脫"to be or not to be"的困局。對付李登輝的抨擊,「馬統」捧賴,是反戈一擊;馬佔了上風。面對北京,「馬統」起用朱雲鵬,全盤向胡錦濤「輸誠」,解決了中方的「互信」問題。捧賴殺賴成就「馬統」的「兩手策略」:當面給李前總統難堪,何其威風;一經「共匪」恫嚇馬上投降,何其怯懦!可怕的是,台灣人民要隨「馬統」而沉淪?!
(作者為《當代》雜誌總編輯)
□ 〔 資料來源: 自由時報 〕